直播app

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

搜索热词: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

当前位置:直播app - 民政资讯 - 理论研究

透视养老服务创新实践中的银杏家园项目

2025-09-29 15:55:48 来源: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:0
浏览字号
打印页面

  “出门独自一人,归家一灯相伴”,是不少困难老人的生活常态。对于他们来说,每日买菜做饭是桩难事,就盼着有人帮衬、常被惦记。

  为破解这一困境,2021年,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、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、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共同发起银杏家园项目(以下简称银杏家园)。银杏家园聚焦留守、空巢、孤寡老年群体,以老年助餐为切入点,创新构建涵盖便捷餐食、防诈宣讲、精神陪伴、健康管理等内容的立体化服务体系。截至目前,该项目已在北京、河北、吉林、上海、江西、河南、四川、贵州、新疆、甘肃等13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落地,正在运营的站点有51个,累计受益人次已超过66万。

  近日,记者实地探访江西省兴国县银杏家园站点,并与北京、河北两地站点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,探寻这一创新实践如何精准打通养老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
一顿饭的力量

——银杏家园探索慈善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可行路径


  一顿饭,能有多大力量?

  答案远不止于果腹。在江西兴国,这顿饭让独居老人告别了冷饭凑合的日子;在河北邢台,这顿饭打通了村民之间的“心墙”;在抖音里,这顿饭让600多万名网友的善意变得清晰可见。

  对老人而言,银杏家园站点不仅是餐厅、是学堂,更是会客室、展示区,是他们的第二个家。银杏家园为数以万计的困难老人提供了可及、可感、可持续的养老服务,探索出了一条慈善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可行路径。

  从一顿热饭到一份心安

  初秋,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的阳光依然炽热。早上8点,老人们便陆续来到垓上村的银杏家园站点。50平方米的用餐区与30平方米的明厨亮灶,共同构成了这个为老人提供温暖餐饮与日常关怀的驿站。厨房里,消毒柜、油烟机、冷藏设备等一应俱全。每日菜单醒目地公示在墙上:米粉鱼、茄子烧肉、炒大白菜、裙带菜肉片汤……菜品荤素搭配,软烂适口。厨师多聘请本村妇女,她们烧的是家乡味道,聊的是家常话语。

  “吃饭可不是简单事。”这声朴素的感叹,道出了当地孤寡、独居老人的共同感受。对他们而言,一日三餐曾是不小的日常挑战:采购备餐对年迈者而言太不容易,简单应付、难以保证营养均衡是常有的事,分散居住也让他们在用餐时更显孤单。

  银杏家园瞄准养老服务中刚性需求设立站点,最大服务半径设定为1.5公里。每个站点至少覆盖60位帮扶对象,每月提供不少于20天的午餐。餐食依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等权威标准,提供两荤一素一汤的营养搭配,确保老年人饮食营养均衡。

  在餐食提供上,银杏家园并未采取完全免费的方式,而是象征性地收取1元—2元的费用。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公益项目负责人宫娟娟表示:“收费的核心是既让老人觉得花得值,也建立起一种可持续、有尊严的参与机制。”

  这餐饭,吃下去的是营养,升腾起的是家的感觉。“有了这个食堂,我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。”84岁的独居老人钟奶奶告诉记者,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,一个人也懒得开火,以前经常做一顿饭吃好几天。“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,还能和大家聊聊天,日子过得有滋味多了。”

  构建一张凝聚合力的养老网络

  一套健全的组织体系与可持续的运行机制,是公益项目长期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。作为覆盖多地的公益项目,银杏家园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透明化的管理模式,不仅实现了服务的高效交付,也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  在项目启动前,团队会对各站点进行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,确保服务内容精准契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。进入运营阶段,项目采取“合作准入+属地联动”机制,与当地优质慈善组织紧密协作,既严格把关合作机构资质,也强化过程监督,提升资金使用效率。项目组还通过全程跟踪、定期培训与点对点指导,持续赋能合作方,增强其在专业照护、健康管理和数字化服务等方面的能力。

  “银杏家园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,汇聚各方力量,促其各展所长。”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王虎这样总结其协同模式。

  因地制宜的实践在各地开花结果:在江西,闲置校舍、村委大院被改造为银杏家园站点,除了提供午餐,还设有健康监测区、心理咨询室和阅读区,成为老人日常相聚的温暖空间;在北京,专业社工团队聚焦日间照料与精神慰藉,每日组织活动,以“小项目”激活“大片区”,已吸引500多名老人参与;在河北,互助养老和村风建设相结合,活力老人自发组成服务队,主动关怀有需要的老人,带动形成志愿服务风气。

  这种注重规范、强调整合的运营方式,不仅推动了项目稳步落地,更促成了深层次的关系重构。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的变化,便是这一机制的生动体现。

  邢台市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秦亚如亲历了这一过程。自去年4月两个站点在新河县启动以来,她便扎根村庄,与村民朝夕相处。她目睹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服务提升,更有看不见的情感联结。

  “村里有些老人因长期独自生活,性格内向孤僻,对村里的一切工作都漠不关心,总以‘不懂’‘没必要’为由拒绝配合,村干部多次上门走访都吃了闭门羹,这也让村里的工作推进一度受阻。”秦亚如回忆。银杏家园站点建成后,县帮扶人员、村“两委”和站点工作人员开始协同行动,借助每月主题活动逐渐消除隔阂:为老人量血压,组织老人包粽子、扭秧歌,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……频繁的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
  渐渐地,邻里关系、干群关系变得更加融洽。老人们从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打饭、送饭,协助打扫站点卫生,到主动商议如何维持秩序,再到积极参与村里公益事务,帮助宣传政策、配合工作开展。

  如今,能在银杏家园站点用餐已成为一件值得自豪的事。村民之间斤斤计较的少了,主动帮忙的多了。村民们还成立了银龄互助养老服务队,定期走访失能老人,组织邻里议事会共商站点运营,积极支持村内公共事务……点滴变化,汇聚成温暖人心的力量。秦亚如感慨地说:“银杏家园不仅解决了老人‘吃饭难’的现实困境,更搭建起多方参与的平台,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。”

  科技助力项目全程可见

  每天中午11点,银杏家园江西兴国留村站点的抖音账号准时开播。镜头对准打饭窗口,老人们围坐桌边,有的聚在一起聊天,有的帮忙择菜、擦桌子。饭菜热气袅袅升起,谈笑声不绝于耳——这样的直播在全国各个站点同步进行。

  画面背后,一组数据令人动容。截至目前,银杏家园站点抖音号共发布视频6400余条,直播老人助餐过程28554场。

  “信任不是说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我们敢于直播,接受监督,正是因为经得起检验。”宫娟娟表示,广大网友和捐助者最关心的是老人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,以及善款的具体去向。

  为此,银杏家园采用多种方式确保项目透明运营。

  点击银杏家园的捐款按钮,“捐出7元——解决老人就餐及信息防诈骗”映入眼帘。捐赠完成后,系统将配发电子证书,捐赠者可及时了解自己的捐款帮助了哪些人群、解决了什么问题。

  所有站点在启动运营时,项目方均要求执行机构注册抖音账号,每日直播助餐过程,并在工作群中发布菜单和菜品照片、视频;定期更新站点老人的生活视频,记录助餐、防诈培训、医疗服务等活动,及时同步项目捐赠进展。

  在管理方面,银杏家园正在逐步引入字节跳动公益平台搭建的项目监管系统,实现站点信息的数字化管理,为机构和站点人员提供帮扶管理及日常菜品打卡反馈工具,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项目透明度。

  创作者探访也成为银杏家园一大特色。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周昕然介绍,项目邀请不同领域的创作者结合自身专长,通过第一视角视频记录,让网友更直观地看到乡村老人做饭不便、疾病缠身、缺乏照料等现实困境,唤起更多人对助老需求的关注。同时,创作者在视频中挂载项目捐款链接,为粉丝及网友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,切实助力项目推进。

  凭借透明化运营,银杏家园赢得了广泛支持。在抖音平台,创作者、社会组织、商家及广大用户等多元主体,不断创新公益参与形式,激发更广泛的圈层参与,探索助老公益的更多可能性。截至目前,已有628万名用户通过字节跳动公益平台为银杏家园捐款,总额达2968万余元。

  从兴国灶台上飘香的饭菜,到邢台村落里消融的“心墙”;从抖音628万名网友汇聚的善意,到全国13个省份51个站点日复一日的温暖坚守——银杏家园以一顿热饭的“小切口”,打开了养老服务创新的“大格局”。一顿饭,重建了老人的日常生活;一个站点,激活了社区的互助网络;一次创新,证明了养老公益可以如此温暖、透明、高效。

  未来,随着更多银杏家园站点在城乡落地,或许“出门一孤影,进门一盏灯”的孤独场景,将逐渐被“饭香绕屋梁,笑语满厅堂”的温暖画面所替代。在这里,银杏家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;而在更广阔的领域,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,依然大有可为。


关闭窗口

扫描关注
直播app

新浪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