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、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,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广东省佛冈县水头镇的经验做法!
一 基本情况
佛冈县水头镇地处山区,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、路途遥远,且部分老年人长期卧病在床行动不便。与城镇相比,山区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低,对扫码刷卡付费等方式不习惯。以往让老年人到圩镇饭堂定时定点用餐的模式,无法满足水头镇老年人的实际需求,老年助餐服务存在明显短板,急需探索一种更贴合当地老年人需求的助餐模式。
二 主要做法
一是创新服务模式。构建“老人订餐、村委报餐、学校配餐、志愿者送餐”全链条服务模式。省纪委监委驻佛冈县纵向帮扶工作队、驻水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主导建设长者饭堂,镇党委、政府、爱心企业、学校、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。镇政府、村委会负责入户走访特困老人,确定用餐需求并报餐;水头镇中学食堂按照校园餐标准,负责制作适合老年人的饭菜;镇爱心企业派车将饭菜运输至各村;各村志愿者、镇政府志愿者、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志愿者负责分餐、送餐,确保饭菜在出锅后一个半小时内送到老年人手中。
二是精准保障特殊困难老人。以方便老年人为中心,针对山区特困老人、低保家庭老人、低保边缘家庭老人、计划生育失独家庭老人,采取送餐进村入户的模式。对有需求的老年人逐一登记,老年人可通过现金付费,解决了老年人因交通不便、支付方式不习惯等无法就餐的问题。
三是政府统筹与资源整合。政府积极统筹资源,组织政府、学校、企业三方搭建长者饭堂运维平台。在用餐成本上,利用学校等事业单位用水、用电、用气的优惠政策,降低每餐成本;配送环节由志愿者负责,减少配送费用。同时,积极发动社会力量,形成共建共享格局。
三 取得成效
一是破解民生难题。自2024年12月18日饭堂开餐以来,从最初每天不足5人用餐,发展到长期维持50人以上用餐,2个月里累计为特困老人提供配餐服务3119人次,惠及全镇10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,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特困老人的吃饭难题。
二是增强老年人获得感。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,幸福感显著提升。现有多位老年人愿意再多出一份钱加餐,体现了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认可。
三是促进助餐可持续。形成了多方参与、成本可控的可持续助餐模式。政府、学校、企业、志愿者各司其职,保障助餐服务顺利进行;利用学校资源降低成本,确保助餐服务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。
四是提高社会参与度。水头中学的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接受尊老教育;志愿者体会到奉献的价值;爱心企业因参与助餐服务获得社会赞誉,各方积极参与,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五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。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借上门送餐契机,开展服务代办、入户走访、健康检查等志愿服务。项目开展以来,共为40余名老年人完成“微心愿”,为60余名老年人送上保暖御寒物资,累计开展义剪、义诊、适老化改造等服务活动50余次,推动了乡村治理温度和效能的提升。
四 经验启示
一是因地制宜是关键。根据当地老年人居住分散、交通不便、支付习惯等实际情况,量身定制送餐上门的助餐模式,满足了老年人的切实需求。这种根据地域特点和服务对象特性制定服务模式的做法,对其他山区或农村地区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。
二是多方合作是动力。政府、学校、企业、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紧密合作,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。各方发挥自身优势,共同解决助餐服务中的各项问题,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,为其他地区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了范例。
三是成本控制是支撑。充分利用学校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降低成本,以及志愿者参与配送降低费用,使助餐服务在经济上可行且可持续。这为解决老年助餐服务中成本较高的普遍问题,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。
四是服务延伸是方向。在提供助餐服务的基础上,延伸开展多种志愿服务,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,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,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,可作为老年助餐服务与乡村治理相结合的参考模式。
扫描关注
直播app